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

2017062822:55
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
「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,亦是萬法之源,故名法性;亦是眾生迷悟之源,故名如來藏藏識;亦是諸佛萬德之源,故名佛性;亦是菩薩萬行之源,故名心地。」
1.若從現象界的層次來說,真性即是「法性」。法界中的一切顯現,無不依真性作為基礎。也可以這麼說,「真性」,就像一面鏡子,法界萬象則是鏡面上顯現上顯現的影。假如我們把鏡影看成是萬般實物,甚至把萬象看成是永恆,那麼,我們便自己縳自己了,所以我們才要「解脫」。

2.若是從眾生界的層次來說,真性即是「如來藏藏識」就是《入愣伽經》所用的名詞。當眾生把幻惑的鏡影看成真實時,佛家稱之為「迷亂;這時候,主宰他心理的是「藏識」,也即是受污染的心識;若眾生能證悟一切顯現的幻惑,恰如舞台上魔術師的表演,這時候,便可以說他「開悟」了。這開悟的心識,有一個特別名詞叫做「如來藏」。就這層意義而言,便可以說「如來藏藏識」即是眾生的「迷悟之源」。在這裡還須要明白一個重要的概念,那就是,「如來藏藏識」並不是指兩個獨立的狀態。可以舉一個例:水中的月影本來平靜(我們比喻為如來藏狀態),可是,有一個頑童朝著月影投下一塊石頭,於是月影紛亂了,這紛亂的月影,便是藏識狀態。但我們卻不能說,紛亂的月影本來存在,我們只能說:「我見到的是由平靜變為紛亂的月影。」那即是說,我們見到的是雖然纷亂,但本來卻是平靜的月影。所以在《入楞伽經》中,就這樣來定義”如來藏藏識》-「名為藏識的如來藏」,這即等如說,見為纷亂的本來平靜月影,這就是眾生界的真性。

3.若從佛的層次來說,佛具有無數功德,這一切功德,無非都只是這「真性」的功能。甯瑪派喜歡用太陽來作比喻。這「真性」可譬喻為太陽,佛的無數功德則可譬喻為太陽的光和熱。只要有太陽,光和熱必定自行生起,這即是太陽的功能。這個自生起的功能,也就我們所說的「佛性」。

4.若從菩薩的層次來說,他們因為尚未成佛。所以仍然要修道。然而縱有萬般修行,根本只有一個,那就是要經歷次第而證不受污染的心識境界。這次第不同的心識境界,也就名為「心地」。然而,心地其實即是「真性」,因為菩薩要依著一地一地的次第來證悟自己一地一地的心,由此才有初地菩薩以至十地菩薩之名。